既往多项研究一致表明,情绪不稳定性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个体情绪不稳定水平越高,则自杀意念水平也越高(Bowen & Baetz, 2011a; Baetz & Bowen, 2011b; Bowen, Baetz, Leuschen, & Kalynchuk, 2011c)。
Links 等研究者(2000)认为情绪不稳定性是自杀的高风险因素之一,但是并没有对此进行实证验证。后续Links在2007年将情绪不稳定性划分为了情绪反应性、消极情绪强度、情绪幅度和情绪调节困难四个维度,并通过研究发现情绪不稳定性中消极情绪强度越高,个体越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和自杀尝试,而情绪反应性、情绪幅度、情绪调节困难并不能得出类似的结果。此外,Links等四位研究者在另外一项研究中发现,如果个体同时表现出高情绪幅度、高消极情绪强度,则更容易出现自杀意念和自杀尝试。真正对情绪不稳定性与自杀意念关系展开系统研究的人是Bowen。后续Bowen在2011-2015年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对情绪不稳定性与自杀意念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得出情绪不稳定性能够显著预测自杀意念。Bowen等研究者先后在2011年的两项研究中探讨神经质、情绪不稳定性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并且将神经质与情绪不稳定性对自杀意念的预测效力进行仔细对比。他们在控制神经质后发现情绪不稳定性仍然能显著预测自杀意念,且情绪不稳定性与神经质相比与自杀意念相关更显著。Bowen等研究者在2015年用取自国际人格条目池(International Personality Item Pool)的七条目情绪不稳定性测量工具直接探讨情绪不稳定性与自杀意念间关系,他们在控制物质滥用、酒精滥用以及抑郁、焦虑、愤怒、易怒和心境低落等消极情绪后,情绪不稳定性仍然可以显著预测自杀意念,因此Bowen认为情绪不稳定性是预测自杀意念的独立变量。与Bowen结论类似的还有Peters在2015年所做的研究。Peters在探究情绪不稳定性、冲动性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时发现,情绪不稳定性与冲动性都可以显著预测自杀意念,在控制冲动性后情绪不稳定性仍然可以显著预测自杀意念,但在控制情绪不稳定性后,冲动性不能显著预测自杀意念。Marwaha(2014)在其综述中同样认为,情绪不稳定性是自杀的高风险因素,并可以独立预测自杀意念。他们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和抑郁的个体通常情绪不稳定性水平要更高,但在控制抑郁、强迫症、广泛性焦虑障碍等一系列常见的心理障碍后,情绪不稳定性对自杀意念的预测性依然显著。我国研究者陈程(2017)曾在1262名中国大学生样本对情绪不稳定性的自杀意念预测效力进行了验证,最终结果发现不管是否控制焦虑、抑郁、冲动性以及情绪强度等额外变量,情绪易变性都能显著预测个体的自杀意念。
除了上述,一些研究者还就情绪不稳定的某个维度来探索其对自杀意念的预测效力。例如,Nock认为情绪反应性是情绪不稳定性的重要维度之一,情绪反应性强调的是个体情绪体验的程度。Nock在对门诊病人的研究中发现情绪反应性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情绪强度和情绪调节困难同样是情绪不稳定性的维度,Links等研究者发现:消极情绪强度与自杀意念同样呈显著正相关,Selby(2013)发现消极情绪强度可以预测急性自杀意念,而Lynch等(2004)发现,情绪调节困难的个体,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虽然既往研究者对情绪不稳定性的自杀意念预测力结论较为一致,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上述研究中所用的测量情绪不稳定性与自杀意念的方法均是基于回顾性评估的方法,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回顾性偏差的影响。而Solha等研究者在利用生态瞬时评估来测量情绪强度和变化的实时体验的研究中发现,生态瞬时评估和既往测量情绪不稳定性的工具(ALS和AIM)在测量结果之间只有很小的相关性(Solhan et al.,2009)。因此,Mawaha建议后续研究者还需用更具生态效果的生态瞬时评估来探究情绪不稳定性与自杀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