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的机遇挑战
(二)价值缺失:高等工程教育的现实危机
(三)育人情怀:高等工程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等工程教育教师
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即“工科教师”,是指高等工程教育系统内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研究工程理论和实际问题、服务地方工程建设和发展的专业人员。由此,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教师,高等工程教育教师表现出更明显的技术属性、实践导向和经济联系。值得注意的是,技术性、实践性和经济性虽在一定程度上标识着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的独特性,但只有与科学性、理论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才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和精神超越之于人的根本规定性。
(二)育人情怀
育人情怀即现代教师应具备的人文情怀,是教师对待社会、学生和自身的情感态度和包容胸怀。情感态度指教师对社会、学生与自身的积极的心理观念与体验;而包容胸怀指教师容纳他人、学生与自身的大度眼界与格调。根据立足于人的社会性以道德为核心的德性伦理学、立足于师生关系以情感交流为核心的关怀教育理论以及立足于理性自由以自我关怀为核心的生存美学,育人情怀包括社会向度的师德伦理、学生向度的人文精神以及自身向度的自我关怀三方面。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研究
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的相关文献,本研究发现已有成果在素质结构方面,既强调工程素质,又提倡教育素质;既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又提倡教学能力;在发展路径方面,既强调国家与高校的政策引导,又提倡工科教师的主观努力。然而,有关教学能力的研究虽提及教学观念与理念,但未涉及内化于教师本身与教学过程的育人情怀;有关工程素质的研究虽提及人文素质与文化修养,但未形成专门的系统的独立研究,而育人情怀更是如此。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高等工程教育教师育人情怀的研究有所欠缺,本研究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二)教师育人情怀研究
通过梳理国内外教师育人情怀的相关文献,本研究发现:1.已有成果均讨论一般意义上的教师,未将育人情怀聚焦于某一具体教师类型上,更未涉及高等工程教育教师;2.已有成果强调教师育人情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却未系统阐述其内在涵义与应然结构;3.已有成果注重教师育人情怀的基础理论研究,却缺少现状阐释与实证研究;4.已有成果介绍了某一具体单位的实践经验,却未将教师育人情怀的培养路径上升到一般理论层面。在借鉴吸收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本研究拟具体探讨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的育人情怀,并从已有研究所缺失的视角出发,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做”的理论范式开展研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于:其一,通过系统的文献阅读、整理与分析,对“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和“育人情怀”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科学界定,以期为本领域学者的日后研究提供思考与启发;其二,分析高等工程教育的国内外经验,揭示高等工程教育教师育人情怀的内在规定性,以进一步丰富和补充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研究与教师育人情怀研究。本研究的实践目的与意义集中体现在针对现实困境提出发展路径,于高等工程教育而言,提升教师的育人情怀水平有利于实现其人才培养的根本职能以及创新发展的时代使命;于教师而言,提升自身的育人情怀水平既是对高校与学生利益诉求的实践回应,亦有助于收获幸福感与归属感,实现教育价值增值。由此,本研究所提出的高等工程教育教师育人情怀的发展路径既可为政府和高校教育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又可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努力方向。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以高等工程教育教师育人情怀的现实必要性与理论重要性为基础,首先阐释高等工程教育在教育理念、学生发展与教师素养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为高等工程教育教师育人情怀奠定经验基础与精神支撑;其次以高等工程教育的教育性、人本性、伦理性与向善性,工程人才的人性、品性与个性,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的主体性、价值性与反思性作为基点,阐释高等工程教育教师育人情怀的内在规定性,与经验基础相结合,构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再次通过发放教师和学生问卷了解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教师育人情怀的现状,归纳与演绎相结合,问题与理论相结合,分析高等工程教育教师育人情怀的现实困境;最后从政府、高校和教师三个层面出发提出高等工程教育教师育人情怀的发展路径。根据此研究思路,本研究拟采取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与问卷调查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