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报告预告登记(开题、中期、答辩)

       为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推进学术创新,特开通“研究生学术报告预告区”。我校研究生和教师可以在预告区及时发布和了解有关研究生学术报告的信息,届时参加。也可就某学术报告展开专题讨论与交流。

报告人: 黄腾芳
学号: 2016212024
学院: 教育学院
报告类型: 第一次学术报告
日期: 2017年09月28日
时间: 10:30
地点: 心理健康中心
导师: 杨燕
题目: 背景颜色和音乐对中性面孔情绪识别的影响
内容提要:

 

一、研究背景

 

1.颜色的心理功能

瑞士色彩研究大师约翰内斯·伊顿(Jogannes ltten)曾说:“色彩是生命,因为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就像死的一般。人类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我们感知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同时也感知到事物的色彩——彩色或非彩色,并因此引发内心深处的情绪体验:嫩柳生机勃勃的新绿让人心情飞扬,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让人感觉喜庆,殡仪馆的黑白却让人心情沉重……我们周围充斥着变化无穷的色彩,身上穿的衣服、路边盛开的野花、抬头看到的天空,甚至我们的心情都能赋予颜色作为形容词……色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和情绪状态,这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甚至可以说,颜色是我们认识外部客观事物时在头脑中的第一反应。

于人类而言,颜色不仅是光波作用于人眼而形成的视觉感受,更多的是它所具有的心理功能。颜色的心理功能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如《色彩心理学》《色彩的性格》《不可思议的色彩能量书》等著作都成为了畅销书。颜色心理功能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歌德的《色彩论》,歌德把颜色分成了“加色(plus colors)”(正颜色)和“减色(minus colors)”(负颜色), “加色”包括黄色、红黄色和黄红色,会引起积极情绪,让人充满生机,感受到温和鼓舞;“减色”包括蓝色、红蓝色和蓝红色,会引起消极情绪,让人感到寒冷、疲倦或焦虑。此后,有关颜色与人的心理情感之间联结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颜色隐喻。颜色与人类情感之间的联结时普遍存在的,不同的颜色寓意不同,同一种颜色在不同的情境下寓意也不同。以红、绿、蓝三原色为例,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热情活泼,婚礼上新郎新娘穿着大红色喜服,婚房铺着大红色喜被,燃着大红色的蜡烛;春节家家户户高高挂起大红灯笼,贴上大红对联,拜年时递上一个红包表达祝福;红色还是中国的革命色,中国国旗、党旗是红色的,小学生佩戴红领巾,具有纪念意义的抗战基地我们称之为“红色革命根据地”。同样红色也象征着危险、愤怒、暴力,鲜红的血容易让人联想到危险、暴力,也容易激起愤怒的情绪;很多警示标志牌是红色的,预示着危险和威胁;交通灯中。红色是阻止通行;消防车、灭火器也是红色。绿色一般是生机和保护色的象征,代表着清新、希望、安全、舒适之感,是大自然的颜色。春天长出来的小草和新生的嫩芽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绿色是保护色,如绿色健康食品、绿色家居、绿色环保等。然而,某些情境下,绿色也与消极情绪有关,如未成熟的果实是绿色的,会引起苦涩的味觉;中国股票市场绿色代表着下跌;深绿色也容易让人产生低沉消极之感。蓝色也有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的象征之分。从积极意义来讲,蓝色易产生清新、宁静、远离俗世的感觉,湛蓝的天空和蔚蓝的大海都能带给人舒适、自由的感觉;蓝色也是沉稳、理智的代表,如空军、海军的制服是蓝色的。蓝色消极的一面体现在蓝色与寂寞孤独感相连,如蓝色代表着忧郁;古代蓝色还是地位低下的象征,等级制度社会穿蓝色服饰的人一般地位都较低,现在也有蓝领工人与白领高层之说。现在学术界对颜色隐喻的研究也逐渐将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结合起来考虑,以提供更准确和有效的实际意义。

颜色情绪。颜色情绪是颜色心理功能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个体在知觉颜色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情绪体验。特定的颜色能引发特定的情绪,如从颜色明度来说,亮色倾向于激发积极情绪,暗色则倾向于激发消极情绪(Collier,1996);颜色饱和度也会影响颜色知觉过程中的情绪体验,Valdez和Mehrabian(1994)研究发现颜色饱和度越高越容易让人感觉到愉快,情绪的唤醒度也越高;颜色色调与情绪更是密切相关,不同色调的颜色隐喻不同,Meier和Clore(2004)通过控制明度和饱和度设计了一组反应时实验,发现穿白色衣服的人更受欢迎,亮色衣服更有利于人际交往。由此可见,无论是颜色的明度、饱和度和色调都影响着个体的情绪体验。

颜色本身有着特定的心理效应,更与个体自身的情绪体验和调节关联甚密。在对他人情绪识别上,颜色作为重要的情境因素是否也会产生影响呢?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颜色同样影响着个体对他人情绪(面孔情绪)的识别。

 

2.音乐的心理功能

 

人类世界是奇妙的,因为有色彩,更因为有音乐。法国哲学家卢梭把音乐称为“人类的第一种语言”。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认为,音乐是通过声音来传达感情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有关音乐心理功能的研究最先源于19世纪初实验心理学流派对音响与感觉之间的研究,20世纪初,音乐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音乐心理是一门集心理学、音乐学、教育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音乐与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的互相关系,并找出其规律(张凯,2001)。20世纪后,构造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完形主义、精神分析及认知心理学流派都对音乐心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相关理论和著作相继而出。中国音乐心理学会也于2002年成立。

音乐的心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积极心理学角度的开发潜能、提升素质、增进积极品质,用开放欣赏的心态聆听音乐,改善生活;消极心理学角度的心理临床治疗,即音乐治疗,用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缓解和压力的释放。因此,音乐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引导个体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在临床上也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如医学上的辅助麻醉、孕妇助产,心理治疗中的缓解抑郁和早年性痴呆。美国老年学研究中心通过调查发现,格局歌唱家的心脏功能和普通人相比更加活跃,唱歌能使人长寿。

音乐的心理功能究其本质,是音乐与情绪之间的联结。音乐能激发个体的情绪,也能诱发个体的情绪体验发生改变。音乐本身即是情感的表达,《流浪者之歌》透着哀伤,《美丽的星期天》传达着喜悦,《怒吼吧,黄河》让人感受到了咆哮与愤怒。悲伤的音乐会使人情不自禁地流泪;欢快的音乐也会使人忍不住地手舞足蹈。音乐影响情绪体验的变化,烦躁时聆听欢快的音乐能缓解压力、抚平焦躁,获得心灵的宁静。

与颜色类似,音乐能激发和影响个体本身的情绪体验;然而,音乐对识别他人情绪是否产生影响的研究却未得到验证。本研究中的第二个实验将验证音乐对识别他人面孔情绪的影响。

 

3.颜色与音乐的关联

音乐家马利翁(黄建,2010)曾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音乐”。将颜色与音乐相互关联应用由来已久,如英国作曲家布利斯的《颜色交响曲》分别以《紫色》《红色》《蓝色》《绿色》作为四个乐章的曲名,并赋予了一定的心理意义;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对调性颜色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调性色彩表定为:C 大调-白色,D 大调-灿烂的金色,E 大调-浅蓝色,B 大调-铁灰色,G 大调-橙色、玫瑰色, A大调-绿色, #F 大调-湛蓝色。

Tsang和Schloss(2010)认为音乐颜色关联即“音乐和颜色在心理上产生互相联想,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倾向于将音乐和颜色联系起来的现象。”音乐颜色关联的理论主要有直接关联假设和情绪中介关联假设两类。直接关联假设认为音乐和颜色关联的基础在于两者的物理同构性,如有研究者对儿童被试的调查发现鲜黄色和高音相关,红色和中音相关,蓝色和低音相关(Simpson, Quinn, Ausubel,1956)。情绪中介关联理论认为音乐和颜色的关联主要是因为两者诱发了相似的情绪,个体会倾向于将诱发相似情绪的颜色和音乐关联在一起(Tsang,Schloss,2010),如大调快速音乐容易与饱和高亮度颜色关联,小调慢速音乐容易与不饱和、暗色音乐关联(Palmer,2013);PerMagnus LindborgAnders K. FribergErin S. Isbilen Carol Lynne Krumhansl等人也相继验证了情绪中介关联理论假设;国内研究中张聪聪的实验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综上,颜色和音乐均具有各自独特的心理功能,两者都能诱发个体内在的情绪和影响情绪体验的变化;且颜色与音乐本身也相互关联。在此研究背景下,是否可以同时将颜色和音乐合理运用于我们的生活实践中,最大化发挥两者的联合心理效应,进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呢?本文将以实证研究来说明对颜色和音乐对面孔情绪识别的影响,为更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定的依据。

 

 

 

 
图片:
登记人: 黄腾芳
登记时间: 2018年07月5日 星期四 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