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报告预告登记(开题、中期、答辩)

       为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推进学术创新,特开通“研究生学术报告预告区”。我校研究生和教师可以在预告区及时发布和了解有关研究生学术报告的信息,届时参加。也可就某学术报告展开专题讨论与交流。

报告人: 张俊华
学号: 2016212051
学院: 教育学院
报告类型: 其他学术报告
日期: 2018年04月17日
时间: 14:30
地点: 33教127
导师: 董旭源
题目: 馆校合作下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模式建构的研究
内容提要: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26];

首先,以学生参与者为中心是建构主义的核心,馆校合作的教育模式要改变传统的“以浏览展品为中心”、“被动的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活动,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鼓励他们提供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建构“真实情景”【28】,利用场馆的展品、图片、模型,创造真实或模拟虚拟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也促进他们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的改变,进而获得意义的建构。

再次,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29】,个体的学习力量是有限的,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团队的讨论和帮助,通过这种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整个团体的智慧和思维都可以被群体共享,不仅锻炼了他们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更能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最后,强调“意义建构”完成,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学习者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以馆校合作的教育模式中,学生能够在学习结束时对某一方面有深深的感触并引发了思考,而这个过程就是建构理论强调的认知结构会发生“同化”或“顺应”的过程【30】。学习者头脑中已经具有对某一事物的认识,通过这种教育模式的学习,使他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改变,重建新的意义,那学习者就真正的实现了“意义建构”。

2.2.2“做中学”与“活教育”理论

实用哲学的创始人杜威反对传统机械刻板的教学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提倡以儿童为中心,注重活动参与和个体经验,认为“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而经验都是由“做”、由“活动”中得来的,提出了“做中学”的口号,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30】。他指出,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校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青年在校外所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方式[31]。

借鉴杜威的“做中学”理论,1940年我国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的理论主张【32】。陈鹤琴先生认为要进一步的了解儿童、认识儿童,就要采取 “活的教育”方式,书本是活的,方法是活的,充分利用儿童的手、耳、鼻、眼,启发和引导儿童,教师要在做中学,做中教。比如在讲到鱼的时候,就要让学生看到真正的鱼,让他们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怎样转弯的怎样浮游的,让他们亲自动手解剖鱼体,研究鱼的内部构造。让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上课,这样他们会积极主动的查找新的问题,探究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意义建构。

2.2.3 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又称“协同学”或“协和学”,是由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哈肯(Hermann Haken)提出的【33】。协同理论主要研究那些千差万别的复杂系统在与外界的交换或合作下,如何通过内部与外部的协同运作,由不平衡、不稳定的状态达到在时间、空间、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协同理论内部是由大量的子系统组成的,子系统之间也必然大相径庭,但是,事物由旧结构向新结构转变的运作机理确是有很大的相似性,甚至是完全相同的,子系统之间通过两者或两者以上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现象,达到新的有序结构。

馆校合作的教育模式依托协同学理论将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进行结构化处理,实现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运作模式【34】。馆校合作教学可将“场馆合作”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而场馆内和学校的资源可作为子系统,合作双方在资源系统和教学系统方面进行设计和研究,从而使表面看似模糊独立的两个子系统调整为协调合作的关联系统。

2.2.4.一般学习结果理论

场馆教育不同于学校的正规教育,在不受约束的场馆教育环境中,场馆的学习效果无法衡量和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无法量化,以及学生本身的年龄、智力、兴趣、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场馆教育力求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进行全方面、多维度的评价学习结果

 “一般学习结果理论”(Generic Learning Outcomes,简称GLO)是由兰斯特大学“场馆委员会”(MLA)和“场馆研究中心”(RCMG)提出的场馆学习理论,旨在研究和评价场馆教育的效果【35】。基于对场馆学习可能结果的完全覆盖,主要包括知识与理解,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娱乐性、启发性和创新性,活动、行为和成长五个方面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的学习结果理论。

知识与理解:GLO理论提倡的知识理解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学习结果分类有很大的不同,GLO理论依托于场馆特殊的教育资源,借助展品和实物通过引导教育和活动教育来实现学习的结果,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头脑中抽象化的概念具体化,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真实、具体。

技能:场馆教育的技能训练包括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个方面,馆校合作的活动首先要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前提,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态度与价值观:态度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喜欢或厌恶、接受或拒绝等,价值观则倾向于对事物的判断标准以及价值衡量。比如学生参观动物馆里的小动物,会产生的怜悯感;参观美术馆里的雕塑与绘画,会产生美感与愉悦感,参观博物馆的主题展览,会产生自豪感与认同感;

娱乐性、启发性和创新性:馆内学习最直接的体验就是让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以达到娱乐性,放松性,利用场馆的资源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力,创造力、学习者天马行空的思考、大胆的猜测,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活动、行为和成长:GLO 理论特别强调个人的成长,追求生命关怀的实现,形成负责任的态度,注重对生命价值的诉求,任何的教育活动都要强调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形成,体会生命意义之所在。

图片:
登记人: 张俊华
登记时间: 2018年04月26日 星期四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