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不断加深,严重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尤其是工业化以来,流水线产品凭借廉价高效和整齐划一的特性迅速占领了市场,大机器生产成为主流供给方式,人们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系统遭到破坏,传统手工艺难以为继。
二、名词界定
1.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我国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2.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谋生为基本目的,基于市场交换驱动的分工基础上,个体必须从事的连续的制度化的社会生产或服务性专业活动。
2.师资队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师资队伍建设应包括师德、业务水平、教师培训、教师结构、教师待遇和教师管理等方面。
三、研究现状综述
本课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关键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教育”和“师资队伍”,“职业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渠道,“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三者联系的焦点“职业教育”作为中心词,本研究综述可分为“职业教育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两大部分。
以往研究分别从内涵、方式和目的角度分析了职业教育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机理和路径,为本课题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基础。职业教育蕴含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两个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技艺传承和精神传承,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相契合,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相契合;职业教育通过“双师制”和工学结合完成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传承人”和市场化推广实现延续,职业教育办学方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相契合;职业教育目的在于传授学生技艺并实现就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键在于传统技艺后继有人且保持活态,职业教育最终目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契合。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契合”促成了两者的合作,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职业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职教具有传承“非遗”的功能,并不是说职教能够良好的传承所有的“非遗”;第二,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可以推进“非遗”的发展,并不是说其他办学形式不能推动“非遗”的发展。本研究旨在职业教育可以传递的“非遗”范畴内展开讨论。
以往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其一,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传承“非遗”的科研成果不如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传承“非遗”充分,对于职业教育传承“非遗”的具体操作没有深入研究。其二,在国家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非遗”传承的硬件条件容易解决,主要困难在于传承队伍。同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较充分,但在“非遗”传承视阈下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十分稀缺。鉴于“传承人”老龄化、口语化且教学水平较低的因素,传承队伍不能仅限于“传承人”,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多元化。
传统社会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血缘纽带或师徒信条为基础进行传承,代际相传是最主要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追求效率和效益的工业化社会破坏了传统的族系社会,人与人口耳相传的传统学徒制遭到破坏,老一代传承者逐渐消亡,追切新鲜事物的新一代年轻人对民间工艺的兴趣大大丧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现断层。只有依靠职业教育培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人,才能实现传统技艺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在此过程中要兼顾职业教育的本体性和工具性,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完成人的培养,这个任务是艰巨的,非物质遗产传承中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主要沿着“分析国内外经验—阐释理论构想—反思现实困境—提出解决对策”这一基本思路展开,首先,通过广泛阅读文献并参考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师资队伍应然状态;其次,反观我国非遗师资的现状,根据应然状态的维度建立指标体系,设计问卷并撰写访谈提纲,通过发放问卷和半结构型访谈探索出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师资队伍所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即非遗师资的实然状态。同时,对标职业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师资队伍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的差距,根据以上问题困境提出解决对策,旨在使实然状态靠近应然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