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报告预告登记(开题、中期、答辩)

       为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推进学术创新,特开通“研究生学术报告预告区”。我校研究生和教师可以在预告区及时发布和了解有关研究生学术报告的信息,届时参加。也可就某学术报告展开专题讨论与交流。

报告人: 赵雅静
学号: 2010207239
学院: 化工学院
报告类型: 第二次学术报告
日期: 2011年11月5日
时间: 01:30
地点: 天南楼二楼会议室
导师: 徐世昌
题目: 电吸附技术的研究进展
内容提要: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用水量急剧上升,造成了淡水资源的短缺。海水和苦咸水淡化是解决我国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常见的除盐方法有离子交换法、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 透 法,但 这 些 方 法 均 存 在 着 许 多 制 约 ,如 能 耗大、成本高、存在二次污染等。电吸附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的除盐技术,其能耗小、成本低,在除盐过程中无需酸碱再生,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电容除盐技术利用了双电层理论。最早的紧密层模型是 Helmholtz 于 1879 年提出的,其基本观点认为金属表面的过剩电荷必须被溶液中靠近电极表面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层所中和,二者的距离约等于离子半径,其作用可类比于平板电容器。但这个理论有一定的缺点:首先,只考虑到电极与吸附层间的作用,而没有考虑其他作用;其次,没有考虑溶液浓度造成的影响。 20 世纪初, Gouy 和 Chapman 提出了改进的双电层理论,即扩散双电层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电极附近有紧密层,同时离电极表面较远的距离还存在扩散层。他们的理论在稀溶液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但忽略了离子的尺寸。此后, Stern 又对双电层理论进行了发展,他认为整个双电层都是由紧密层和扩散层构成的,还提出了特性吸附的可能性,但未考虑特性吸附对双电层结构的影响。 1947 年, Grahame 在吸收了前几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双电层理论,该理论是现代双电层理论的基础。现代双电层理论认为 : 由于固液两相的化学势不同,电极表面静电荷会吸引溶液中的带电粒子,这些被吸引的带电粒子会在离电极一定距离的电极溶液界面一侧富集,形成充电层。该充电层电性与电极表面电性相反,带电量相等。当对充电层充电时,双电层富集大量离子,而本体溶液浓度则会相应地降低;反之本体溶液浓度回升 。
图片:
登记人: 赵雅静
登记时间: 2012年05月25日 星期五 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