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报告预告登记(开题、中期、答辩)

       为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推进学术创新,特开通“研究生学术报告预告区”。我校研究生和教师可以在预告区及时发布和了解有关研究生学术报告的信息,届时参加。也可就某学术报告展开专题讨论与交流。

报告人: 许亚超
学号: 2016212013
学院: 教育学院
报告类型: 其他学术报告
日期: 28 June 2018
时间: 10:00 AM
地点: 教育学院三楼西侧会议室
导师: 安蓉
题目: 我国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协同机制
内容提要:

一、政府推动下的学研联合培养时期

      1951年由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提出:“大学或附设研究所……招收大学或、专门学院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与中国科学院或其他科研机构相配合,以培养高等学校师资或研究人员。”[1]这是我国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了以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等形式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机构联合的培养形式逐渐为人们所认知和了解,为今后各机构、各层次、各领域的合作拉开了序幕。

      1955年通过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2]对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资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有本门学科的坚实基础与独立进行本专业内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该思想也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与改革工作的重要指导之一。

        1963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3]进一步对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的细节进行了规定,要求“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导师的个别指导与学院/研究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此文件的颁布对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起到规范作用,并加快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进程。

        我国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具有鲜明的政府推动特色,这与我国的国体和时代背景有一定关系,在政府推动下,高校与科研院所逐渐走向联合,并就培养主体、培养形式和原则进行了探索,此阶段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在不断找寻中国特色的进程中向前迈进。

二、高校积极参与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清华大学为首的11所工程类院校提出了《关于联合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研究生的建议》,共同呼吁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人才,但此时的“联合培养”主体局限于工程类研究生群体。

        1989年,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培养工程类型工学硕士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针对目前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人才紧张情况得到缓解,但企业等部门存在高级专门人才不足的局面,因此,适时调整培养目标与方式,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与用人需要成为研究生联合培养改革工作的关键。”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激励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纷纷展开与企业的合作与联合培养工作,切实了解企业紧缺人才的研究方向和专业技能,并以深化实践水平的方式扩大产学研协同的范围。

        该时期的鲜明特征有两点,一方面,高校纷纷显示出在联合培养研究生中的主动权,通过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的形式进行联合培养,并探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更多层次与方式,满足多方需求,实现共赢。另一方面,政府逐渐关注到企业的利益诉求,发现高层次人才短缺现象,并预想到此状态将最终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与长治久安。于是,将企业纳入到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长期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关系,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与研究生的更快成长。

三、体系完善的政产学研协同培养时期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若干意见》中,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技术研发中心等形式实现多方合作,同时,引导高校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建设工作,提升了研究生多方联合培养的制度性与规范性。

        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与宝钢集团签署联合培养博士生协议,开创了国内校企协同培养博士生的先河。

        2009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暂行办法》,文件对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招生录取、培养过程和组织管理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系统化的梳理,标志着国家对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指导工作步入更深层次,该文件也是我国联合培养研究生由硕士层次提升至博士生层次的标志性文件,使得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2012年5月7日,“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又称“2011计划”)正式实施,该计划以“协同创新”为引导,分别面向科学研究、行业发展、区域发展与文化传承四个方向构建发展模式。“协同创新”作为此次计划的先导,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实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的积极性和发挥其特殊作用,通过与其他部门和创新力量联合的方式,实现学科协同、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同步提升。该计划在一开始便建立了14个协同创新中心,以使人才、创新、技术与资本的活力充分迸发。

        同年8月29日,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启动协同育人科教结合行动[4],该计划以“加强统筹、试点引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的,以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协同育人机制为保障,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有益探索。该计划包含十余个项目,涉及大学生科研实践、大学生夏令营、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等。该计划吸引了50所高校和31所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参与其中,有效整合了科教资源、实现人才培养途径的创新。

        2015年5月,为全面部署与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文件》,该文件明确表明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与任务,作为该文件的附属文件,《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从制造业人才现状、发展趋势与对应策略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尝试构建了坚固的人才体系。该文件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建立了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特别强调要加强高等教育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特别是在重大工程与项目实践中保证研究生培养的数量与质量。[5]

此阶段的关键特征在于体系的完善性和参与主体的扩大化。体系完善体现在人们逐渐关注到高层次人才的典型代表——博士研究生也应被纳入协同培养形式中,形成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共同参与的格局。参与主体的扩大化表现在政府不再是指导、助推协同培养的“旁观者”,而是主动参与到协同培养工程中,成为协同过程中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政府参与到协同培养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协同培养的认可度,也提升了研究生课题参与的积极性和水平。



[1] 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Z].1951-10-01.

[2] 国务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Z].1955-08-3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Z].1963-04-2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3年中国教育年鉴[EB/OL].(2015-10-30)/ [2017-9-24]. http://211.81.63.130/cache/5/03/202.205.188.119/e3090167c07de0af521c300a9e72dc11/nianjian2013.pdf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有关情况介绍[EB/OL].(2017-02-14)/ [2017-9-24].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214/170214_sfcl/201702/t20170214_296156.html

图片:
登记人: 许亚超
登记时间: Monday, 25 June 2018, 5:18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