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报告预告登记(开题、中期、答辩)

       为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推进学术创新,特开通“研究生学术报告预告区”。我校研究生和教师可以在预告区及时发布和了解有关研究生学术报告的信息,届时参加。也可就某学术报告展开专题讨论与交流。

报告人: 许亚超
学号: 2016212013
学院: 教育学院
报告类型: 其他学术报告
日期: 17 December 2017
时间: 10:00 AM
地点: 教育学院三楼西侧会议室
导师: 安蓉
题目: 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协同机制研究
内容提要:

        2010年,我国正式启动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工作,计划采取联合招生、合作培养、资源共享与双重管理形式,截至2015年,吸引了41所高校与47家研究院所参与其中,招收博士生近千名。2012年,教育部学位委员会提出联合培养工程博士计划,采用校企联合方式,面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与人才急缺领域培养博士生。但各类联合培养计划在实行过程中暴露出政府职能越位、合作主体参与程度低等问题。而历来高等教育成就卓越的欧洲在2006-2012年连续两次实行了“Promoting Collaborative Doctoral Education for Enhanced Career Opportunities(促进协同博士教育以提升就业机会)”项目,参与院校32所,此计划获得了参与院校、企业、研究院所与博士生的一致好评。因此,本研究选取伦敦大学学院与挪威科技大学,试图探索二者博士生培养协同机制的特色与异同点,为我国今后的博士生联合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与现实借鉴。

        研究中的“协同”涉及博士生培养过程中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公共部门等主体在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实践训练、导师指导与论文答辩等过程中的合作方式与过程。

        本研究以协同思想为基础,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认为开放系统内部蕴含着众多子系统,正是子系统超越自身的单独作用形成的关联与整体效应推动着系统的发展,最终形成时间、空间的有序性。如果将博士生培养过程视为一个系统,那么参与其中的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公共部门和博士生等就成为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子系统间的联系、交流与互动推动了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目前,本研究基本完成了博士生协同培养特征与原则的分析,并对我国博士生协同培养的学研联合、产学研联合和政产学研联合的历史进行了大致梳理,同时,以政府的参与程度和发挥作用为标准对我国博士生协同培养的标志性案例做了初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发现我国博士生协同培养属于典型的政府驱动型,高校与外部伙伴参与协同培养的积极性亟需提高,且存在合作类型单一、程度有待深入、尚未建立追踪与反馈机制的问题。

       在对伦敦大学学院的资料收集和初步分析中,发现其博士生培养的协同机制属于高校推动型,政府的参与程度较低。与此相对应,由于挪威研究委员会创造了良好的协同环境和有效的政策激励,挪威科技大学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推动的特点。今后论文研究和撰写的重点是伦敦大学学院与挪威科技大学博士生培养的协同机制展开过程,并具体分析二者的相同点与特色之处。针对我国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协同实际,提出相关的建议。

图片:
登记人: 许亚超
登记时间: Monday, 25 June 2018, 5:13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