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报告预告登记(开题、中期、答辩)

       为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推进学术创新,特开通“研究生学术报告预告区”。我校研究生和教师可以在预告区及时发布和了解有关研究生学术报告的信息,届时参加。也可就某学术报告展开专题讨论与交流。

报告人: 许亚超
学号: 2016212013
学院: 教育学院
报告类型: 第二次学术报告
日期: 5 September 2017
时间: 10:00 AM
地点: 教育学院321会议室
导师: 安蓉
题目: 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协同机制研究
内容提要:

一、研究背景

        我国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体系中做出重要贡献,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组织形式创新,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团队。”与此同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加强实践培养,建设一批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宏观战略构想。两份纲要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就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予以了高度重视,也强调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实践性与开放性的重要程度。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协同视阈

        协同,在不同历史时期、时代背景和学科中,含义有所不同。协同,源自古希腊语,《统计大辞典》中将其解释为:“表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集合、合作或整体化的效应”。

(二)培养模式

本研究的培养模式范畴外延至学校管理层面,内化至课程、质量评价等要素的安排。因此,本研究认为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念与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目标,由课程设置、实践训练、教师指导、质量评估等组成的系统和运行过程的总和。

三、研究综述

(一)协同的相关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国外的理论研究如下:国外学者主要运用协同理论分析物理学、管 理学等领域,并取得了一定成就。1965年,安索夫(Ansoff)就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运作提出了协同思想。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Haken)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并提出“一个群体的单个成员采用彼此协作的方式,能够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Corning P A.提出了协同就是自然或社会系统中系统间、要素间或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的联合效应。

2.国内研究现状

       以2011年为分界点,国内对于协同的研究由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企业经济、工业经济逐步转移到高等教育领域,并形成了一下类型:(1)校企协同论,肖香龙(2014)认为协同理论中的运行机理与内在机制为破解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基于此,他尝试构建了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丰富了校企协作理论。(2)模式论,袁小平(2014)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内在的契合点和融合性,他从协同育人的内涵和特征出发,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并提出了协同育人的分层模式。(3)机制论,许霆(2012)认为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并在市场配置、政策激励和合作运行三方面提出了建议。在市场配置方面,实现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企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协同;在政策激励方面,兼顾高校内的激励机制和政府的激励机制;在合作运行方面,掌握世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成果并深入学习。(4)案例研究,毕颖(2017)在介绍斯坦福大学Bix-X计划的基础上,认为其在整合知识生产、传播和转移的过程中进行了前瞻性的探索与尝试,基于此提出了经验借鉴:在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跨学科组织协同创新的目标;在组织管理层面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在运行机制层面,促进产学研“无缝对接”的内部机制。(5)问题论,林栋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计划的背景下,以协同学和协同管理为理论基础,构建了研究生培养体制的理论模型,从宏观上分析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协同发展问题,微观上探讨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内部的协同问题,最后强调研究生教师队伍在协同发展中的引导与主体作用。

四、现有研究不足与本研究的侧重点

        对协同和博士生培养模式展开的文献综述中,可以发现学者对协同理论有了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解读与应用,也从多个视角对博士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梳理,但是,以协同视角分析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本文拟采用协同视角,对伦敦大学学院和挪威科技大学在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实践进行归纳整理,以期发现特色和优势,并对我国的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建议。

 

图片:
登记人: 许亚超
登记时间: Monday, 25 June 2018, 4:54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