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报告预告登记(开题、中期、答辩)

       为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推进学术创新,特开通“研究生学术报告预告区”。我校研究生和教师可以在预告区及时发布和了解有关研究生学术报告的信息,届时参加。也可就某学术报告展开专题讨论与交流。

报告人: 张卓
学号: 2016212020
学院: 教育学院
报告类型: 其他学术报告
日期: 2018年05月28日
时间: 15:00
地点: 教育学院324
导师: 纪德奎
题目: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土教育的文化意蕴
内容提要:

乡土文化教育是教育供给侧的重要组成,也是美好生活的精神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诉求以及扶贫攻坚的实现方式,因此,实现乡土文化教育自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在乡村发展中,由于对乡土文化内容、乡土文化生态传统、乡土精神和乡土资源的轻视,导致了乡土文化教育事实上的虚位;夯实乡土文化教育认知、发挥乡土文化传承功能、创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发展基调、发展乡土文化产业教育,是树立乡土文化教育自信的可行路径。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颁布,标志着我国将乡村发展与振兴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一个战略的顺利推进需要相应的精神引领,对于乡村振兴而言,乡土文化应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源泉,要以教育为抓手、立足地方优势、把握传统脉搏,充分利用乡土文化教育的化人功能,从乡土文化教育自觉、自省和自信三个层面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依托。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提出的新议题,不单单属于政治范畴,同时也广泛涉及社会、生态、经济和文化领域。一个战略的顺利推进需要具备与之适配的精神引领,对于乡村发展来说,乡土文化应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要以乡土为根基、以教育为抓手,立足地方优势、把握传统脉搏,充分利用乡土教育的“化人”作用,从文化自觉、文化自省和文化自信三个层面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依托,并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形成良性互动。

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要求,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于有效供给乡土文化教育。作为反映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乡土文化教育,在乡村发展与振兴中不可或缺。一方面,乡土文化教育以区域文化为依托的,是教育供给多元的题中之义,是乡村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乡土文化教育有助于优化文化供给,为乡村教育内容的完善提供文化基底:以乡土为根,乡土文化教育作为地区文化的智慧结晶为乡村群众提供了更佳适配的选择;以教育为基,乡土文化教育因地制宜地为乡村群众的个性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乡土文化教育依托乡村优势,为乡村人才质量的提升提供坚实保障: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是实现“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各行各业人才的重要渠道;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乡土文化教育立足地方传统,彰显了地域文化特征,促进了教育结构调整,推进了多元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这与美好生活的追求相一致。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对物质文化的追求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的达成需要物质支撑,但仅依靠物质是无法解决的,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对精神文化有了更高的追求。美好生活的内涵与外延丰富,主要表现为个体角度对生活状态的满足,是个人从民族国家、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层面收获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这种感受与乡土文化密切相关,在乡村地区表现尤为明显。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我国农村地区乡土性表现的最为明显,乡土文化是世世代代形成的思想观念、规范习俗,像一只隐形的手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乡土文化教育是美好生活的精神支撑,在国家民族层面,国家民族的和谐稳定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条件,乡土文化教育有助于促进文化认同,以乡土情怀为基调的认同有助于凝聚人心;在社会环境层面,乡土文化教育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乡土文化不排斥法理社会,但更倾向于礼俗社会,相对于依靠法律条文的法制,依托道德传统的礼治在本质上有更强的约束力,它为人们的心灵套上了一个“网”,规范着人的言行举止,维护着社会稳定;在家庭氛围层面,乡土文化教育延续着我国优秀传统家风,正如《礼记·礼运》中讲到:“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家庭和睦、夫妻忠诚、子女和顺是家风之本,千千万万的小家组成国家,家庭美满是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是解决乡村老人赡养和儿童关爱问题的关键抓手。

一、激发文化自觉:乡土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源泉

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圈的社会群体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在我国,只有认识到乡土教育在民族文化塑造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准确把握教育供给的构成、美好生活的脉络、生态文明的诉求和扶贫攻坚的路径,为乡村振兴助力。

二、引发文化自省:乡土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虚位

文化自省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圈的群体对自身文化发展现状的反省和扬弃,是对于文化自觉的引申和形成文化自信的前提。在现代化、工业化迅猛发展的浪潮下,乡土教育成分逐渐被外来的西方文明和内生的物化倾向所剥离,进而致使乡村发展出现异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三、生发文化自信:乡土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手段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省的最终目的。推进乡土教育是生发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大乡土教育供给、注重乡土文化传承、创设乡土化绿色发展的基调并发展乡土文化产业教育,才能塑造文化自信,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

图片:
登记人: 张卓
登记时间: 2018年11月5日 星期一 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