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搜索课程”的帮助
  • 教师:

本课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也是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特色课,主要教学资源依托于学院的冯骥才资料室。本门课程是对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生平及文学创作、文化思想观的较为系统的梳理与阐释。通过专题授课、课外观摩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作家冯骥才的生命源头、创作源泉,以其文学创作及传播等为重点教学内容。课程讲求文学性、社会性、时代性,引导学生通过作家冯骥才的个案,盘活其对当代文学、文化及文学场、文化场的认知与理解,开阔当代文学、文化的研究视界,提升自身文学、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计算机辅助翻译”主要讲授内容涉及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基本翻译理论、翻译方法、机器翻译工作原理、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处理过程。主要实践方法:利用Trados机器翻译软件进行大量实践翻译。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源于二十世纪“五四”时期前后的“文学革命”,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等知名学者和批评家都在“文学革命”期间发表了重要的文章,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科学、民主和人道主义,并由此形成了文学思潮、文学批评、思想文化运动紧密相连的传统。在随后的时间里,中国社会虽然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战争、动乱、以及解放后的历次运动,思想的变换时刻影响着中国,而与思潮紧密相连的文学与文学批评更是成为了解剖中国社会的切入点。

本课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较为有影响力的15余位作家作品进行研究和解读。主要分析对象:鲁迅、巴金、沈从文、汪曾祺、冯骥才、王蒙、张贤亮、王安忆、迟子建、余华、莫言等作家。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经典作家的形成和文学史观念这一宏观的建构过程;另一方面,也会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每一位作家的特点和经典文本的审美、文化、哲学等多种维度的意义。

20世纪西方文论流派繁多,异常活跃,无论是科学主义文论(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还是人本主义文论(精神分析、原型批评、意识流、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从理论到批评,从文化到思想,都为我们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和锐利的武器。授课过程中,将分专题对当代西方文论进行讲解,同时注重原典阅读,以及运用恰当的理论对文学作品、文化现象进行分析。

八十年代文学的研究和总结,不仅融化在具体作家的复杂命运和作品的美学精神之中,同时还抽象地体现在当代知识分子继往开来的精神传统之中。因此,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对于作品的感受力,又要突出文学史的意识,既要体现多层次的精神现象,又要确保文学史观念的内在统一。

课程通过分专题讲授和讨论,着重于八十年代文学给当代文学提供了哪些思想资源与文学经验。时间的把握上以八十年代为中心,但又不局限于八十年代,而是注重延伸与打通,在与现代文学、十七年文学、九十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视野的融合中更好地辨析这一时期的文学现象及其价值。

General linguistics i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structure, history, and use. This course examines the different subfields of linguistics in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opics include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human language, with analogous systems in other creatures; relations to cognition,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sounds, forms and meanings in the world's languages; language learning by children and adults; the nature and history of writing systems; the reconstruction of linguistic history and the family tree of languages; dialect variation. It involves the search for an explanation of linguistic universals, that is, properties many languages have in common. Particular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analytical practicing of specific examples of various language materials.

《高级语言学》是一门由理论引导实践的课程,旨在介绍语言起源及内部各层次;讲授语言在时空中的变异及其与思维、文化、社会、语境、文学等外部因素的关系,并讨论语言学与教学的关系和当代语言学中的重要流派。课程内容涉及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以及一些交叉学科如: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

本课程通过系统介绍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各领域的最近进展,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语言事实和语言现象。由此,学生可以确立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MTI科技翻译笔译工作坊

MTI合同翻译

    本课程讲授汉语词汇和词汇单位以及构词法、词义的性质、词汇的构成、词汇的发展和规范化等,使学生掌握词汇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用词能力。
    首先,分析汉语词、词汇的范围,汉语词汇学研究的现状和方向,讨论词位与词位的确定问题,对词的结构分类体系研究进行说明。
    然后,课程将对词汇学中的内容进行专题讲授,如复合词的内部结构关系研究、词语的内部形式研究、造词法研究、成语与惯用语对比研究、词语的音节数量与汉语词语的特征分析、缩略词语研究、离合词研究、新词新语研究、字母词语研究、词的重叠与重叠词语及其词典收录问题等等。了解汉语词汇研究史的相关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课程介绍二语习得的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论述并评析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的各种主要理论和流派,包括对比分析、错误分析、中介语理论、输入假说等,探讨非语言问题,如年龄、动机、策略和社会因素等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并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对外语学习方法与规律、外语教学模式、语言学习过程进行科学地分析。

人类文化语言学( ethnolinguistics )是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 cultural anthropology ,亦称社会人类学, social anthropology )的边缘所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交迭领域为 “ 语言、思维、文化及其关系 ” ,这是当今语言研究中最具动力和潜势的一个探索点。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这门新兴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树立一种整体文化观,结合社会实际,能够科学地看待人类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具备在不同人类社会群体大背景中,对单项语言形式进行系统研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学科理论讲授、书目文献阅读、课堂讨论、研究论文撰写等环节。

普通语言学是以人类一般语言的共同性问题为中心,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的。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语言的本质、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起源、语言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语言研究的特殊方法、语言学的各个部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对本族语与至少一门外语的比较实践,加强对语言一般规律的理性认识,为日后深入研究语言学各具体分支的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包括学科理论讲授、书目文献阅读、课堂讨论、研究论文撰写等环节。


本课程讲授美国历史文化知识,使学生对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认识能力和科研能力。

本书将重点转移到篇章的分析与研究上,并突出其“实用”性,精讲有关理论,精选素材并适量设置练习。在介绍各种文体类型时,我们努力探讨各种文体的突出特点,对比和介绍英、汉两种语言在有关文体类型上的具体差异和互译对策。本书在编写思路与方法上都进行了新的尝试:第一,观念新,更贴近于翻译教学的实用性与实践性;第二,角度新,从篇章的角度入手,将词句的翻译结合其中;第三,内容新,涉及翻译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各类文字的翻译;第四,方法新,强调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理论联系实际。

全书共分为九章,每个章节的第一部分设计了一些翻译理论的常识,抛砖引玉,以便感兴趣的读者更深入的了解学习。第一章为文体翻译总论,简要地阐述了翻译的基本理论、文体分类与特征、常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对文体翻译这一学科有一较系统全面的认识;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介绍了科技、广告、新闻、商务、旅游文体的翻译,论述了各类文体的语言、篇章特点和翻译方法。第七到第九章为全书的第二大部分,此部分里对文学文体的翻译设计了三个章节:散文翻译、小说翻译与诗歌翻译。本书的第各章又分成若干小节,分别论述各类文体的各种不同类别。在每一类别总的论述后,都附有一些翻译练习,并作深入分析与评论,以帮助学习者通过翻译实例巩固所学内容。有些章节带有附录部分,此部分旨在帮助学习者对翻译中常出现的内容进行梳理。练习的答案按章节顺序集中附于书后。

文体学和叙事学的恰当运用能够有效挖掘作品中长期以来被遮蔽的潜文本。文体学聚焦于作品的语言,忽略了超越语言的结构技巧,而叙事学则侧重超越文字层面的结构技巧。本课程通过介绍叙事和文体学理论,以西方小说为主要分析对象,结合所学叙事和文体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对小说深层意义做出有效分析。具体操作如下:一是对作品中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加以综合考察;二是对作品和语境加以综合考察;三是对一个作品与相关作品的相似和对照加以互文考察。